怎样养殖对虾,怎样养殖对虾体质变成黑色
大家好,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怎样养殖对虾,以及怎样养殖对虾体质变成黑色对应的知识和见解,内容偏长,大家要耐心看完哦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
对虾养殖方法 对虾养殖方法是什么
1、虾池的规格要求:虾池水质要干净,水源要充足,水体需富含充足的营养成分来供南美对虾生长。虾池的排水系统需完善,以保证虾池的水质,虾池深度必须在1.5米至2米左右。为保证虾池中的溶氧量在一定时间内供给充足,增氧设施是必须的。
2、放养前的准备工作:为营造一个适宜的南美对虾生活环境,要提前1个月对虾池灭菌,通常方法是使用适量的生石灰消毒,然后提前7天加入比例的漂白粉。最后在虾池中放入一定量的水质肥料,使虾池在放养之后养料供给充足。
3、苗种的选择:虾苗选种需要根据当地养殖环境、市场需求和季节情况,选择对应虾苗。南美对虾原产于南美咸水域,在中国淡水养殖要选择经过淡化处理的虾苗。以免虾苗与水质环境不符导致死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。
4、对虾的饲养管理方法
(1)池水的调节控制。最适合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水色是黄褐色、黄绿色的,是由硅藻或者绿藻所形成的。人工的调节即是在水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磷肥以及氮肥。在养殖的中后期因为虾体的排泄物或者剩饵逐渐增多,导致水的颜色变深,因此需要更换一部分水体,或者加入新水,再或者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生石灰粉或沸石粉来调控水色。
(2)维持和保护好虾池的生态平衡。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,如果池塘里的浮游生物较少的池塘,对虾发病的时间会比较早,而且体长规格在5cm的时候就有可能发病,而体长规格在8cm以上的对虾只有个别的虾体出现病症。浮游生物会吸收水中的一部分有害物质,比如氨氮、硫化氢,因而增加了水中溶解氧,为对水质环境和池底地质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,并且能够减少有害物质对虾体的危害。为了能够有效的维护虾池的生态平衡,一般情况下在对池塘消毒3天后,用活性微生态剂按照1千克/亩的用量在沙土中搅拌均匀,然后洒在池底,在纳水和肥水是,按照每立方米使用2克池底改良剂进行全池均匀的泼洒。
(3)注意池水的透明度、溶解氧含量和PH值。养殖对虾的前期过程中,池水的透明度应该在25-40cm,中后期则要保持在35-60cm左右,如果透明度低于20cm,应该适当的加入新水或更换一部分水体,也可以加入适量的生石灰粉或沸石粉,如果透明度过高,加入适量的磷肥和氮肥进行调节。
随着对虾的成长,对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需求比较大,前期可以根据水质的情况间歇的打开增氧机,然后慢慢的延长开机时间,工厂化高密度的养殖池和精养池到了中后期阶段时需要24小时开机,以保证水中溶氧量在5mg/L以上,池底的溶氧量在3mg/L以上,不能低于1.2mg/L。还要控制好水的PH值,如果过高,将会增加水中氨氮的毒性,对虾的成长不利。
(4)饵料的投喂量和方法。饵料的投喂量要根据对虾的成活率、水质质量、天气情况、对虾的大小、饲料的优劣等条件决定。养殖前期虾体规格在1-3cm左右的时候每日的投喂量应该为虾体重的8-10%,中期规格大概为3-10cm时为5-7%,后期阶段为3-4%,每天可以多次喂养,白天少量占30%-40%左右,晚上大量喂养占60%-70%。主要喂食一些小贝类和冰鲜的鱼浆以及人工配合的饲料。
(5)养殖池的日常管理。每天的早中晚以及午夜都要巡塘,观察水的颜色是否合格,对虾的生长是否正常,是否存在其他异常,溶氧量是否充足,及时的调节水质和投饵量,必要时需要打开增氧机。
南美对虾是最近新兴的特种养殖项目,其外形与中国对虾相似。南美对虾肉质富含牛磺酸、锌元素,可以降低人体的血清胆固醇、改善由于缺锌引起的生长于味觉障碍等。
养对虾需要什么技术什么条件
1、在放虾20天前,对池塘进行清塘处理。2、放入水培生物饵料,之后可以半个月内不再放饵。3、虾苗运输途中要注意水中的溶解氧和水质。4、4月份放虾苗时,需要让水温稳定在14℃以上,水深不低于40厘米,盐度为20%-30%左右,PH为7-8.6左右。
一、对虾养殖技术
1、在池塘建成或者老塘修复后,需要在放虾20天前,进行清塘,目的是清除淤泥、杂藻和其它动物性敌害生物。
2、清塘后放入水培生物饵料,这是对虾的基础饵料,有使用方法简单、营养价值高、生产成本低等特点,基础饵料培育好的虾塘,可以半个月内不用再放饵。
3、虾苗运输途中溶解氧和水质对其成活率影响很大,现在大多采用聚乙烯袋充氧运输。
4、放虾苗时需要注意虾塘内的理化因子是不是适合虾苗生活,在4月份放养虾苗后,水温回升稳定在14℃以上较为适宜。
5、放虾苗时,一般水深不低于40厘米,盐度在20%-30%左右,PH值在7-8.6左右较为适宜。
饲养对虾的方法有什么
对虾具有养殖范围广、市场价格高、发张潜力大等特点。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饲养对虾的方法,一起来看看。
饲养对虾的方法
1清污整池:收虾之后,应将养成池及蓄水池、沟渠等积水排净,封闸晒池,维修堤坝、闸门,并清除池底的污物杂物,特别要清除杂藻。沉积物较厚的地方,应翻耕曝晒或反复冲洗,促进有机物分解排出。不得直接将池中污泥搅起,直接冲入海中。
2消毒除害:清污整池之后,应清除对虾的敌害生物、致病生物及携带病源的中间宿主。常用生石灰进行清池除害,将池水排至30~40厘米后,全池泼洒生石灰,用量为1000公斤/公顷左右。
3纳水繁殖基础饵料:清污整池消毒结束1~2天后,可开始纳水,培养基础生物饵料。
4肥料使用:肥料使用应遵循下列原则:
①应平衡施肥,提倡使用优质有机肥。施用肥料结构中,有机肥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%;
②应控制肥料使用总量,水中硝酸盐含量在40毫克/升以下;
③不得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登记的化学或生物肥料,有机肥应经过充分发酵方可使用。
四、放苗要点
1放苗环境:放苗时,池水深为60~80厘米,池水透明度达40厘米左右。大风、暴雨天不宜放苗。
2苗种规格:南美白对虾苗0?7厘米以上,中国对虾苗1厘米以上,斑节对虾苗1?3~1?5厘米以上。
3放苗密度:滩涂大面积养虾池,放苗密度以(6~10)×104尾/公顷为宜;高密度精养方式的养殖池,放苗密度以(25~50)×104尾/公顷为宜。
4水温:放养中国对虾苗水温应达14℃以上,放养南美白对虾、斑节对虾苗水温应在22℃以上。
5盐度:池水盐度应在1~32。虾苗培养池、中间培育池和养成池水盐度差应小于5,池水盐度相差大于5时,可通过驯化虾苗使之适应盐度的变化,通常24小时内逐渐过渡的盐度差小于10。
五、养成管理
1水环境控制:
①进水水质管理。放苗前,向养成池注入清洁或经消毒清野处理的养成用水。在放苗后,养成用水要经过蓄水池沉淀、净化处理。
②水量及水交换。养成前期,每日添加水3~5厘米,直到水位达1米以上,保持水位。养成中后期,根据水质情况,如透明度过低(低于20厘米),或透明度较大(大于80厘米),有害的单细胞藻过量繁殖时,酌情换水,采取缓慢换水的方式,调节水质。
2饲料管理:
①饲料品质。配合饲料质量和安全卫生应符合SC2002和NY5072的规定。
②饲料投喂量。常规配合饲料日投喂率为3%~5%,鲜杂鱼日投喂率为7%~10%。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对虾尾数、平均体重、体长及日摄食率,计算出每日理论投饲量,再根据摄食情况、天气状况,确定当日投喂量。投饲后,继续观察对虾摄食情况,对投饲量进行调整。
③配合饲料的投喂方法。放苗后的初期,通常日投喂4次,以后随着对虾增长,投饲料量加大,调整每日投喂次数,下午以后的投喂量约占全天投喂量的60%左右。养成初期,对虾活动范围小,应全池均匀投喂。随着对虾的生长,可选择对虾经常聚集处投喂。
3测定:每日测量水温、溶解氧、pH值、透明度、池水盐度等水质要素。经常检测池内浮游生物种类及数量变化,有条件者可检测氨、氮等其他水质要素的变化。每5~10天测量一次对虾生长情况。可测量对虾体长,也可测量体重,每次测量尾数应大于50尾。定期估测池内对虾尾数,室外大型养虾池,可用旋网在池内多点打网取样测定。
六、病害防治
1巡池:养虾人员应每日凌晨及傍晚各巡池一次,注意清除养虾池周围的蟹类、鼠类,注意发现病虾及死虾,检查病因、死因,及时捞出病虾、死虾进行处理。观察对虾活动及分布,观察对虾摄食及饲料利用情况。
2切断病原:不得纳入其他死虾池及发病虾池排出的水,不得投喂带有病原的饵料。
3病原生物检测:定期对虾池中的病原生物进行检测。
4药物使用:药物使用应符合NY5071的要求,掌握以下原则:
①使用的渔药应“三证”(渔药登记证、渔药生产批准证、执行标准号)齐全;
②应使用高效、低毒、低残留药物,建议使用生态制剂。不得使用含有有机磷等剧毒农药清池消毒。
七、养成收获
采取排水收虾的方法,也可使用定置的陷网或专用的电网捕捞。
日本对虾的养殖技术
一、 场地的选择
选择进排水方便、水质清新无污染、淡水资源丰富、交通方便、供电充足、饲料供给方便、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区域建场。
二、 池塘设计
池塘长方形或近圆形,面积10亩-20亩,最高水深2米,池壁以水泥板或地膜铺设,池底建成坡度为3左右的锅底形。在靠近池塘中心的边滩区域用砖块或石块圈起,其上铺10厘米左右厚的细沙,作为日本对虾的栖息场所,大小约为池塘面积的40%。每口池塘配置底部增氧设备或水车式增氧机。建立蓄水池,占养殖总面积的20%-30%。
三、 品种搭配
养殖前期,单养日本对虾。待其体长达到5-6厘米时根据实际情况搭配滤食性的海湾扇贝或其他贝类品种,使池水透明度升高。过早放养滤食性贝类品种,容易导致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比例失衡影响日本对虾养殖前期生长。
四、 投喂技术
日本对虾喜食新鲜的动物性饵料,若全以之投喂容易导致水质恶化、病害频发,而目前对虾饲料大多不能完全满足对虾的生长需求。可以用新鲜野杂鱼和配合饲料按3:7食用。采用早间、夜间投喂投喂配合饲料,傍晚时投喂新鲜野杂鱼的方法,发现池塘底质良好、水质稳定、病害发生显著减少,效果明显。在饵料投喂过程中,结合天气及平时的观察,适当调整头饵量,保证对虾进食八分饱为最佳,切忌将饵料投放对虾的栖息场所。
五、 水质管理
池塘用水应先进行消毒处理,等药效失去后方可进塘。养殖前期以缓慢加注新水为主,中后期适当加大换水量,定期使用光合细胞、硝化细菌等微生物制制剂改善底质和水质,发现浮游生物比例不协调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。
六、 病害防治
定期在配合饲料里添加水产用多维和免疫多糖增强对虾自身免疫力,定期对对虾进行检查,发现对虾白天漂浮在水面,行动呆滞、体色暗淡、肠道空、体表不干净无光泽、鳃发黄发黑时应特别注意,结合水色、底质以及天气等因素分析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以免发生重大损失。
对虾养殖养殖技术
对虾技术要点:
1.池塘消毒
(1)池子要求平整、不渗漏、大小适中,水深合适(土池1.8~2.0米,高位池2.0~2.3米),装配增氧机。
(2)上一茬养殖收成后,铺膜池应洗池,土池或沙池应晒池,老化池塘撒上生石灰再曝晒,生石灰用量80~100千克/亩。
(3)清野消毒的过程是清除杂鱼、杂虾和寄生虫、细菌、病毒等病原。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药物,注意用药的安全性。
2.进水处理
虾池进水时,有条件的经过滤、沉淀,条件不够的需经80~100目筛绢网,以减少杂鱼、杂虾及其卵子进入养殖池。一次进水至水深1米,可使养殖前期不用添水,减少与水源的交流。选择低毒高效的水体消毒剂(如二氧化氯),合理进行水体消毒,以既能有效消毒灭菌,又对浮游单细胞藻类影响不大为目的。
3.水质培养
已养殖多年而没有清淤的池塘(肥塘),宜施用无机复合专用肥,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制的“单细胞藻类生长素”,施用量为1~2千克/(亩·米)。新开发的池塘、铺膜的池塘、沙质底的池塘和清淤彻底的池塘等,宜施用有机无机复合专用肥。也可自己进行科学配比施肥,掌握原则是:肥料元素为可溶解态,N∶P比大于10∶1,其他元素适量。
一般来说,放养虾苗之前5~7天施肥,放苗后5~7天追施一次即可,以后可发挥有益微生物降解转化有机物的作用,来增加养殖水体的肥度。
4.虾苗放养
虾苗选择选择健壮、活力强、大小均匀、体表干净和完整的虾苗。
END,本文到此结束,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,还望关注本站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