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什么意思,赞美老师的诗句和名言
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什么意思,以及赞美老师的诗句和名言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
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什么意思
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”的本意是说,虽然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,但它们有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,仍然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,以至于树下会被踩出一条小路来。这句话后被引申用来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,不用张扬、夸耀,也不用向别人邀功,
成语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”是什么意思?
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,比喻人只要真诚、忠实,就能感动别人。出自《史记•李将军列传》。
《史记 李将军列传》:太史公曰:传曰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”。其李将军之谓也?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,口不能道辞。及死之日,天下知与不知,皆为尽哀。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?谚曰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”。此言虽小,可以谕大也。
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
译文
太史公说:“书传(见《论语》)”里说:"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,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;自身行为不正,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。"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!我所看到的李将军,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,开口不善讲话,可在他死的那天,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,都为他尽情哀痛。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!谚语说:"桃树李树不会讲话,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。"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,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。
解释
唐代学者颜师古是这样解释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”的:桃李等树,不会说话,从不自我宣传,但是到桃李树下来的人却经常不断,树下的野地也会自然地踏出一条路来,这是因为桃李是实实在在地开出了美丽的花,结出了香甜的果,在为人们默默地服务,所以用不着吹嘘,人们自会欢迎它们。做事力求实际,不尚虚声,就叫“桃李不言”。
在现代,多用来比喻为人真诚,严于律已,自然会感动别人,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。
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”是什么意思?
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”是赞美老师,原义是桃树、李树不会说话,但因其花朵美艳,果实可口,人们纷纷去摘取,于是便在树下踩出一条路来;比喻为人真诚笃实,自然能感召人心。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。
原文:
太史公曰:“《传》曰: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其李将军之谓也!余睹李将军,悛悛如鄙人,口不能道辞。及死之日,天下知与不知,皆为尽哀。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。谚曰: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此盲虽小,可以谕大也。”
成语寓意:
李广能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。社会上多见的是大造声势,吸引眼球之辈;不乏的是为了出名,制造新闻之辈;更有甚者,为了出名,不择手段。二者相较,高下立见。其实,一个人做了好事,不用张扬,夸耀,向别人邀功,人们就会记住他。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,为人诚恳,真挚,就会深得人心。
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什么意思?
比喻老师的学生多。成绩突出
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”,出自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。
原文:“太史公曰:传曰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”其李将军之谓也。余睹李将军,悛悛如鄙人,口不能道辞。及死之日,天下知与不知,皆为尽哀。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。谚曰: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”此言虽小,可以谕大也。
释义: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,但因它有花和果实,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,走成了一条小路。比喻人只要真诚、忠实,就能感动别人。
桃李不言下字成蹊是什么意思啊
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,原意是桃树和李树不主动招引人,但人们都来看它们开出的鲜花,采摘它们结出的果实,在树下走成了一条小路。比喻为人品德高尚、诚实、正直,用不着自我宣传,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。
本句话出自于司马迁的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论》:“太史公曰:传曰:‘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’其李将军之谓也。余睹李将军,悛悛如鄙人,口不能道辞。及死之日,天下知与不知,皆为尽哀。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。
谚曰:‘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’此言虽小,可以谕大也。”
翻译为:太史公说:《论语》说,“本身行为正,不下命令,人们也奉行;本身不正,即使下命令,人们也不奉行。”这是说的李将军啊。我见到李将军,朴实像个乡下人,不善于言辞。他死时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,都为他十分哀痛。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实在使士大夫崇敬,
谚语说:“桃李不能言语,可树下踩出小路来。”这话虽小,却可以使人明白大道理啊!
扩展资料:
李广是西汉的名将,他骁勇善战。自汉文帝、汉景帝至汉武帝,几十年间,凡与匈奴开战的,无一次无李广。他是屡建战功。匈奴人对李广是既特别畏惧而又非常敬佩,称之为“汉之飞将军”,并曾在内部下令能捉住李广,一定要“生致之”(活捉他),以便重用。
李广在汉朝始终没有重用他,在他60多岁最后一次和匈奴作战中,李广任前将军,因迷失道路,未能参战,愤愧自杀。当时全军将士,个个痛哭失声,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,也都不禁流泪。
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: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唐代学者颜师古解释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”:桃李等树,不会说话,从不自我宣传,但是到桃李树下来的人却经常不断,树下的野地也会自然地踏出一条路来。做事力求实际,不尚虚声,就叫“桃李不言”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
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”是什么意思?
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”意思:我对你的思念不用山鸟来表达,就像桃李不会言语,下面却自己出现了小路。
一、出处:《一剪梅·游蒋山呈叶丞相》宋·辛弃疾
独立苍茫醉不归。日暮天寒,归去来兮。探梅踏雪几何时。今我来思,杨柳依依。
白石冈头曲岸西。一片闲愁,芳草萋萋。多情山鸟不须啼。桃李无言,下自成蹊。
二、译文:
我独自站在空阔无边的钟山上饮酒,天色已晚,天气变寒,已经到了回去的时候。曾几何时,我们一起踏雪寻梅,现在又依依惜别。你离开后,我将会有怎样的一番思念。
长江西岸的白石岗,长满了萋萋芳草,惹来一片离愁。我对你的思念不用山鸟来表达,就像桃李不会言语,下面却自己出现了小路。
三、赏析
词中上片回忆与叶衡同游钟山,点明了具体地点与时间,“独立苍茫”、“日暮天寒”以苍茫无人来表明作者的孤寂,日暮天寒说明了环境的凄清,从而渲染了一种凄凉悲切的氛围,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。
“探梅踏雪几何时。”,回忆与友人当时一起在钟山上踏雪寻梅的经历,词人与友人一起踏雪寻梅,则是说明两人志同道合,两人的友谊也是纯洁高尚的。
“今我来思”和“杨柳依依”是《诗经·小雅·采薇》中的诗句,被作者直接引用,想象友人走后,自己一个人再来钟山那种“物是人非”的凄凉心境,化用即成的诗句,却毫无做作之感。
下片紧承“今我来思,杨柳依依。”“白石冈头曲岸西。一片闲愁,芳草萋萋。”几句,描写了友人离开以后的具体情景:白石岗依旧是长满了萋萋芳草,景色没有变,却没有同游之人,从而而心中充满了愁绪。
“多情山鸟不须啼。”则是对这种愁绪的强调——不用山中多情的鸟儿悲啼,心中自会惆怅不已。
最后两句,引用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叶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们的称颂,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。
四、背景:
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(1174)春,作者第二次在建康做官,任江东安抚使参议官。叶衡也是当时著名的抗金人物,与作者关系密切。辛弃疾这次在建康任职,也是出于叶衡的推荐。叶衡于是年二月招赴京城,该词正咏此事。
五、作者:
辛弃疾(1140-1207),南宋词人。原字坦夫,改字幼安,别号稼轩,汉族,历城(今山东济南)人。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,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,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;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。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,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。
好了,文章到此结束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。
